简体 | Eng
收藏夹
-> -> -> - >
[文章]主题: 劝君莫谈五千年 - 谈谈五千年的 ...   发布者: dadai
02/04/2014
Visit:33 ,Today:1

劝君莫谈五千年 - 谈谈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这篇文章,要谈的是关于中韩文化比较以及文化遗产的问题,我知道,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多半是要挨骂的,而且这个问题过于宏大,本来也不是我可以涉足的领域。好在我谈的只是这个宏大主题下的一个方面,又是发表在校内上给自己的朋友们看,因此才敢不揣冒昧的写出来。虽然就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了很久,但毕竟学识有限,不当之处,望朋友们指正。

­­―――题记

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光辉的历史,这是我们自小就引以为傲的事,但我至近却觉得,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这个“五千年”还是不提为妙。不是永远不提,而是切勿轻提;不是不应该提,而是不能总提;不是提起不对,而是没资格提。我们再不警醒,就将成为愧对祖先的一群。

我认为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切切实实将要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着的事。

劈头盖脑的说了这些话,但要解释,必须从头说起。

一.从一个故事说起

从一个故事说起,这个故事简单的很,就是说有一个大户人家,祖上很有钱,后来破败了,但这家的子孙后代不仅不知道重振家风,徐图再起,反而瞧不起那些新兴起的富贵人家,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们算什么,想当年我家有钱的时候……”不管别人现在是否有钱,只记着祖上的功德,可笑的是他们也并不愿意去学习自己的祖先,当谈起自己的祖先时,认为祖先古板又老土;谈起别人的祖先时,却又拿出自己的祖先作为炫耀。因此,无论自己的祖先还是别人的祖先,都不要去学,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多轻松啊~这时,突然有人来抢他们的祖先,别人说:“你们不稀罕的,给我们吧,何况你们对这些祖先还不及我们了解。”不孝的子孙们这时急了,说:“是我们的,你们滚一边去!我们不要的,也绝不给别人!”别人走了,子孙们暗自欣喜,果然还是我们至棒!你看,别人都来抢了~然后就更加怡然自得的睡起大觉,听任祖宗留下的那间老房在秋风中飘零。

可笑吗?你是否觉得熟悉呢?你也许想起了阿Q,他常说,我祖上也是富过的。可终日也不想振兴,只靠“精神胜利法”度日;你也许想起了八旗子弟,家业破败了,还放不下主子的派头,中午吃饭明明喝的是稀粥,出门前却不忘在嘴上刷些猪油,以便以代自己仍过着大鱼大肉的日子;你也许想起了福贵,这个余华笔下的人物,赌光了家业,还常常不忘自己少爷的出身,言语间仍有那么一分的傲气。

但你是否想到,那些不肖子孙,也许正是你,我,是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看待传统文化时的写照?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五千年光辉的文化,五千年灿烂的历史,这历史,这文化,传到今天,经历改朝换代,经历新文化运动,经历文革的摧残,已经气若游丝。这就相当于故事中那破败的家业。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与今天的中国关系较密的只是明清文化。在我看来,这也要看是那个城市,若是南京北京,也许还留着明清王朝的金戈铁马,留着秦淮歌女的浅吟低唱,可若是大部分中国其他城市,也许就连明清的气韵都未必有多少残存。今天的中国和曾经辉煌的五千年历史到底有多少联系,真的很值得商榷。不要只看那些文化古迹,姑且不说旅游景点好多都只是为了招徕顾客,很不正宗(如许多所谓的名人故居都是重建的,号称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其实不过几百年历史),即便真的有曹操手迹,李白故居,也不说明我们的文化生机勃勃。这就像今天的埃及依然保存有几千年前的金字塔,但古埃及的文明早已死亡。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件古物,一座旧居。文化是渗透在骨头里,流淌在血液中的,不用再安慰自己留着炎黄的血,那是个太古老的童话。若说我们与五千年前的祖先还与联系的话,那么这联系也只剩下一丝半缕,若再不巩固,及时警醒,中华文明的气韵也许就会毁在你我手里(相关内容可参看我的《不要失落文化的标识》一文,也发表在我的校内日志中)。

那么,我们警醒了吗?

二.轻谈的后果

切勿轻谈五千年,不是说绝对不能谈,而要看谈者的心态,动机和方法。像刚才那个故事中的不孝子孙们,为了向别人炫耀而谈,为了作为免去向别种文化学习的资本而谈,就绝对不可以。

这尤其体现在我们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

还是举个实例吧。

这次是个真实的故事。

一群中国的小朋友组织去韩国旅游,当韩国的导游像小朋友们介绍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庙时,小朋友们都笑了,他们小大人似的义正词严的向翻译说,你告诉他们,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呢!言外之意是,四百年的古庙算什么,根本不值得我们一看。这则消息是被当做正面消息发布的,我也相信这样的事情的确发生了。在更多人看来,又一群爱国好少年诞生了。但在我看来,这就像前阵子报道的问起小朋友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都回答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样可悲。我甚至想起了幻影《黄飞鸿》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如果中国人人都像他们一样,中国就没希望了。”孩子们,你们可知道,当你们轻轻松松提起五千年的历史时,五千年的历史,正在流血。

也许有人说,对于小朋友们,这话即便是对的,也说得太重了,孩子们懂什么呢?是啊,孩子们懂什么呢?可怕的是向他们灌输这种思想的大人们。

我要说,我们光荣的历史是在这种情况下拿出来炫耀的吗?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文化不仅没有成为孩子们(也许不仅仅是孩子们)在文化建设中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了他们拒绝别种文化的挡箭牌。这难道不可悲吗?这难道是祖先们希望的吗?这样的拒绝难道就是对祖先文化的坚持吗?

我们祖先的文化在唐朝时达到顶峰,那时的长安是胜过今天巴黎或是伦敦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集中体现在当时的长安对于多种文化的包容心态。印度的佛教徒被待以至高的礼遇,阿拉伯的拉茶正在当街出仓,几个新罗的留学生正从国子监散学归来,甚至几个已被自己国家驱逐的异教徒都在长安找到了一席容身之地,重又开始传道布教,形成了文化史上一种特殊的现象,即宗教文化的“异地封存”。那些拒绝欣赏韩国文化的孩子们以及他们背后站立的大人们,你们真的理解你们口中所谓“五千年”的含义吗?

真正的文化古国,应有着至平稳的心态,至博大的胸怀,这意味着对别种文化的接纳,这意味着对他人创造的尊重。

轻谈五千年,恰恰意味着我们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正在失落。

三.关于韩国文化

因为提到了韩国,因此这里必须荡开一笔,具体谈一下我们对于韩国文化的态度问题,但这并不是题外话,解决好这个问题,本身也是解决好对待本国文化态度的重要一环,待我说完,朋友们自然会明白。

我们知道,韩国这个国家历史也是很悠久的,虽然不像韩国人自己YY的那样比中国更悠久或是有一万年之多,可也绝对是个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悠久国度。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良好的交流历史。虽然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两国的交往一度中断,但自从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的交往又日益密切。按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欣赏,但结果却是惊人。刚才举得例子中,小朋友们对于韩国的古寺拒绝参观,在国内,情况也是相似。尽管所谓“韩流”已刮了多年,但我们现在看一看,除了韩星韩剧,三星手机,韩服泡菜,济州风光等等这些以外,我们对于韩国的传统文化又了解多少呢?

并非炫耀,我要不客气的提问了:你知道韩国从古至今共经历了几个朝代吗?你知道东国儒宗是指谁吗?你知道李朝儒学双璧是指哪两个哲学家吗?你知道高丽“诗坛双壁”是指哪两个诗人吗?你知道“壬辰倭乱”中韩国的民族英雄是哪位将军吗?你知道韩国三大名著是指那三部古典小说吗?你知道《武艺图谱通志》是谁所著吗?甚至至简单的,你知道韩语的发明者是李朝的哪位君王吗?如果知道,那你能讲出他至基本的事迹和贡献吗?

知道这些的人太少太少,即便是去过韩国,或是学习韩语专业的同学们,也未必都能答得上来,即便都能答得上来,也不代表什么,这是太基础的问题,我们对于别国文化的了解,相对于别人对我们的了解,差的太远太远。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败;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不用说,如果现在就打一场文化战争,我们是必败无疑了。

当然,这些不能只怨我们广大民众,这两年,我为了解韩国文化,基本上把目前市面上可见,网上可买的关于韩国文化的书收集全了,加上今年出的,不过寥寥几十本。有时候想了解,也无从了解。可我们两国的地理位置离得这么近,在文化上的渊源如此之深,我们对他们的传统文化却如此陌生,这是不正常的。

有人说,韩国学习我们是对的,我们是文化大国嘛,他们自古是我们的附属国,受我们的文化影响,想不学也不行啊。我们为啥要学他们呢?

典型的大国心态。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历史的教训。多少年以来,我们自居为天朝上国,拒绝对于其他文明的学习,可是结果呢?丫片战争中,不就闹出了清朝大臣看到轮船,“疑其轮系用牛拉”的笑话吗?丫片战争的惨败告诉我们的至深刻的教训,就是应该睁开眼来看看世界,积极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但我们之前实行的拿来主义,更多的是关注西方,这种不完整的拿来主义,带来了许多其它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当肯德基已遍布中国各地,当圣诞节已取代端午,重阳成为我们欢庆的节日,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我们正在失落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亚洲正在走向欧化?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现代化并不是全盘欧化。”那么,若要民族文化重新振兴,相对于欧洲,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对于亚洲国家的文化了解与交流?这其中,第一个我们该关注的就是韩国。

中韩之间的文化血脉是割不断的。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自不必说,中医,汉字,五行学说等等一系列都对他们影响甚大,以至于韩国自古就有“小中华”之称。但反过来韩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难道就可以小觑吗?唐太宗的宫廷里,响彻着高丽的音乐;明朝士大夫的书房里摆放着李朝的白瓷,甚至直到今天,我们要考证清朝历史,都要在《李朝实录》里,寻找乾隆、和珅的身影。

一个真正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应该以祖先的胸怀广阔接纳世界的文化。对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兄弟之邦,更应以不知不解为耻。正因为他们自古受我们的影响,因此我们失落的文化,更要从他们的身上重新找寻。

至少,不管我们对韩国了解多少,不管他们自己如何YY(尽管有时他们的确过分,就像在幻影《神机箭》中,把神机箭说的像洲际导弹一样,或者是在《不灭的李舜臣》中,把我们的民族英雄陈璘和李如松描画的如此猥琐),我们应该首先摆正态度。

那么,我们当前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三.两种极端

目前我们的国民对于韩国文化,是持两种极端的态度。

一种是所谓的“哈韩派”,即认为韩国的一切都是好的,韩国的帅哥是至帅的(帅倒是不错),韩国美女是至养眼的(这也不错),中国根本没法比,应该完全韩化。说这话就该去死。

另一种观点是更多人的观点,可称之为“爱国派”,即认为高丽棒子除了自吹自擂什么也不会,他们的历史传统都是偷得中国的,我们应该鄙视韩国。不分青红皂白,谁说韩国人好,谁就是走狗。

关于这第二种人,我只想说一句话,盲目的爱国和盲目的卖国一样,是对祖国的莫大伤害。

在这里我想举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为例。

这两年关于韩国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们国内产生了不少争论。主要集中在前两年韩国人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至近成功申请《东医宝鉴》为世界纪录遗产的问题上。

网上就韩国人的这两个“成功申请”,骂声一片。

先不管骂的什么,我想问问,在就这个问题开骂的人中,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许浚所著的《东医宝鉴》和了解什么是江陵端午祭的?

这两个申请,在民间被传为韩国人把我们的端午节和中医申请成他们的了。你当世界文化遗产协会的人是傻瓜吗?现在不是几世纪以前,西方人并非对东方文化一无所知。我不否认在文化遗产的申请上,韩国人可能有步步为营,变改造为原创,以偏方之身窃我正室之位的野心,但至少目前还不是。

端午祭和端午节不是一回事,大家可以自己去查,说实话,端午节申请文化遗产,恐怕不太够格。这么说,不是贬损我们祖先,而是在反思我们自己。我是说,有许多我们的文化遗产,到今天已经走样,想申请世界遗产,必须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保存相对完好的仪式或实物。不错,春节、端午、重阳、中秋、清明,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可是到了今天,这些传统节日除了休息娱乐,究竟还有多少传统元素可言?当然还有一些,比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扫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但不可否认,这只是这些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几个有限的零光碎羽罢了。当韩国人拿出成套而且有广泛群众认同的“端午祭”形式时,我们究竟应该为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归属权和人家吵个面红耳赤,还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那些本属于自己、就在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究竟被自己不经意间忽略和挥霍了多少? 吃几个粽子就文化遗产?你不觉得来的太容易了吗?我很痛心的说,江陵端午祭的分量要重的多。尽管我们曾经拥有更悠久的历史。

在就这个问题产生的争论过程中,国人的表现甚至是难于理解的。“爱国派”不分青红皂白,骂出的问题却是如此盲从幼稚。“哈韩派”以代韩国人,在网上与中国人对骂。作为一个中国人高叫着“大韩民国万岁”,还有人散布韩国人YY的假消息,引得众人愤怒,招来骂声一片。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方都是中国人,无论哪一方提出的问题都偏离文化遗产问题本身。即便是争论也几乎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观点,争论中三派都体现出典型的无知。

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的场面,我们一家人争论甚至哄吵,而我们争论的问题本身却又偏离事实那么遥远。这让我想起,在晚清时候,两个士子都头一次听说拿破仑这个人物,他们想当然的理解为是一个能够拿起千斤破轮子的勇士。于是就拿破仑到底能拿的起一千斤还是两千斤破轮子而争论起来。今日的情景何其相似。

我常在想,这除了能体现中华文化缺少辨伪机制,是否还体现着造谣者惟恐天下还不乱的“看客心理”?

祖先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告诉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我们的祖先是多么淡定宽容,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宁静高远,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骂人者与造谣者,你们哪一个真正配做炎黄子孙?

既然我们对于韩国的两种态度都是不端正的,那么端正的态度应该是怎样呢?

四.警惕与学习并存,危机与机遇同在

在新世纪,对于韩国文化,我们的态度,应当是警惕与学习并存,同时意识到这个过程是危机与机遇同在。

先说警惕,韩国人的确有文化野心,甚至政治野心,这从他们的学者总是试图混淆高丽与高句丽的关系,把广开土大王说成是他们的祖先,甚至妄图证明孔夫子,李时珍等中国名人都有韩国血统。这的确是可笑而且可耻的。但我们同时也可以借此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今天依然是有巨大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的,不然韩国人为什么那么急于去抢呢?

在这里我们应该摆正两种前提,一是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们应当在看待这些文化交流中的敏感问题时避免盲目的冲动,在没有分清消息真伪(就像我前面所说,现在有许多所谓韩国人猖狂的叫嚣都是那些“唯恐天下还不乱”的国人瞎编的),辨明是非的情况下,不乱说一气,避免情感发泄,这是至要不得的。就像我们的祖先告诫我们的那样:“宁有不知之名,毋殆失言之毁。”第二点是即便消息是真的,我们也不应该冲动,应该心平气和的去分析,在正确结论的基础上捍卫我们自己的文化。

当然,至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像开篇的故事中那些不孝子孙一样,在赶走了他人之后,依然凭着祖先的门面过活,却听任祖先的老屋(即是指残存的中华文化。对,是残存的)在秋风中飘零。我们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文化余脉,那么,怎么保护呢?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韩国人的,不要不服气,如果人家在某方面做的比我们好,即便他们曾经是我们的附属,也应当毫不犹豫的去学习。

下面就要谈如何学习韩国人对文化的珍爱和保护。这一点,许多国人怎么也也不能接受。向高丽棒子学习?死也不干!向他们学习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韩国文化本身是值得我们尊重。二是他们保护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韩国文化是值得尊重的,这不仅体现在他们拥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体现在他们拥有亚洲至多的世界文献遗产(有六项),而且体现在韩国自古以来在文学,科学,哲学,史学,艺术多方面的成就。他们为此有理由骄傲。在文学上,他们拥有一代儒宗崔致远,拥有高丽双璧李奎报和李齐贤,拥有国语诗歌三大家的郑澈,尹善道,朴仁老,甚至拥有让我们的祖先都不敢小觑的女诗人许兰雪轩(韩国古典名著《洪吉童传》作者许筠的姐姐);在科学上,韩国人拥有世宗时的科学大家张英实(发明及改进了浑天表,神机箭,自动水漏和测雨计),拥有正祖时的实学大家丁若镛(茶山丁若镛也是文学大家,诗歌作品《三吏》《三行》《四歌》是其文学上的代表作);医学上,李朝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官,许浚是至著名的一个(看过电视《医道》的人该不陌生),他的代表作《东医宝鉴》的初版本已被评为世界文献遗产。在哲学上,韩国更是自古名家辈出,牧隐李嫱、栗谷李珥、退溪李滉、花潭徐敬德、圃隐郑梦周、三峰郑道传、静庵赵光祖(韩国古代士人不一定都有字,但一定有号,且他们习惯将号放在名前连称,与我国不同)都是让人叹服的大哲学家。而韩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四七论辩”,更是我们今天要研究朱子哲学不能不关注的重要事件。在史学上,韩国历史书卷帙繁浩,从至早的《三国史记》(与我国三国时期无关,讲的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历史),《三国遗事》(已引进我国出版,在文化交流上,该书的译者陈蒲清教授做了件大好事),到后来文学价值颇高的《高丽史》,还有同样属于世界文献遗产,总篇幅比我国明清实录还多的《李朝实录》,以及与之可参照的李朝公文日志《承政院日记》。在美术上,远的不说,拥有五百年历史的李氏王朝就诞生了四位至著名的画家,安坚,金弘道,郑善,张承业。其中成就至高的当属吾园张承业,他在结合西洋画与中国画风的基础上,力求创新,终于自成一派,成为李朝五百年第一大家。其代表作《豪鹫图》已然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相关内容可参看由韩国导演林权泽导演的幻影《醉画仙》,林权泽因该片获戛纳幻影节至佳导演)。另外,李朝又有三大风俗画家,分别为,金弘道,金得臣,申润福。其中惠园申润福的画作至引人注目,惠园笔下的风俗画活活有生气,使得数百年前那些生动的场景在你我眼前在现,这样的画家在我国的画派中似乎没有出现。看过《惠园风俗图帖》的人,对此一定会有强烈的感受。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韩国文化,不可小觑。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中华文化对韩国曾经的深远影响就否认他们自己的创造(这就如同印度文化对我国影响深远,观世音,或者说“观自在”,我说他是属于印度的,相信大家都不会赞同。因为这位来自印度的菩萨经过我们中国文化的改造已成为我们民族创造的一部分),也不应当因为韩国人自己的过分夸大而否认韩国的文化,我们应当本着客观的态度去接受和学习。

至于韩国人对于文化保护的事无巨细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例如对所有国宝,历史遗迹、文物进行编号。于是在韩国,当你看到一件文物时,它身上标注的数字(如“国宝七十六号李忠武公乱中日记”)就是在提醒你,要爱护每一件韩国文物,因为都是韩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我国的文物实在太多,这一点,我们不能完全效仿,但仍可考虑给国家至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编号,并且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进一步保障,杜绝像在长城上任意刻字这样的现象发生。在这件事上,韩国人对于文物的重视程度令人感动。

韩国文物保护所取得的成果也让人瞠目结舌,相当可观。如他们保存有七百年历史之久的韩国第一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直指心体要节》。他们保存有六百年之久的由世宗大王组织集贤殿学者刊印的讲述韩字发明原理的《训民正音》的独一孤本。这也使得韩文成为世界上独一明确知道创造者,创造方法和创造时间的文字,以上这两件韩国国宝均已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我们的历史要悠久的多,若不是考古工作的发展,使我们从地下挖掘出不少重量级的祖宗遗物,那么有这种分量的文物在我国也当属罕见。

类似的事情在韩国文物保护的其他许多方面也有体现。如韩国人对他们朝鲜时代的王宫景福宫的保护同样是细致入微。在位于汉城的王宫景福宫内,连一点小小的纸片都找不到,虽然与我国的故宫在气场上无法相比,但确有其精致典雅的独到韵致。

韩国的文化普及工作也做得很好,例如在韩国记忆(www.memorykorea.go.kr)这个韩国网站中,韩国所有重要的文物,尤其是古籍手稿等,都可以阅读或欣赏,这就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第一手资料,更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不错,在文化上,韩国人是有时表现的过分自大甚至异想天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他们对文化的重视。因为重视,所以有时才不惜跟别人去抢。我们中国人,虽然不争不抢,但却总是任祖先的文化凋零。

当世界上已经把韩医的穴位标准作为国际通行标准时,我们的许多地方还视中医为迷信;当韩国已经遍地是书院和乡校,连企业家都利用闲暇学习儒学时,我们对于孔子的认识还停留在“批林批孔”的思想残余,与仅仅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肤浅表层上;当韩国人沉浸在本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魅力中,并企图以这文化的名片走向世界时,我们的更多民众还视古典文化为孩子学习的负担(如前年在齐鲁电视台“中小学生要不要学习文言文”的电视辩论中许多学生家长持此观点),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还怎么好意思说,“中国国学”的根仍在中国?

是时候了,警惕与学习并存,正如危机与机遇同在,关于韩国文化我们谈了这么多,就是因为中韩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以韩国文化为标本,引起对本国文化的重视,重新振兴我们的中华文明。

那么,重振一个民族的文化,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五.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若要全部列举,那就完全不是这样一篇小小的文章能说清的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文化对一个民族的“身份确定”作用。

在当今世界,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人光有名字还无法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必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鲜明的个人特点,就是文化。

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将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再发展,也不可能在世界上具有牢不可动的地位。这就像一个大款再有钱,但是没有素质,就很难真正融入上层社会。(关于文化的这个作用依然可以参看我的《不要失落文化的标识》一文)

我们也不能只从自己的眼前利益出发,就像现在许多人,觉得只要自己日子好一点,管他什么文化不文化的呢,有什么用呢,反正我自己又不是研究文化的,让那些学者们去研究吧,不关我的事。这就是所谓的目光短浅了。文化是关于一个民族的大事,它不是一下子就能见成效的,也不是几个学者研究一下就能振兴的,其实,现在学术界不乏国学高手,但是,有用吗?学者们研究的越深,就越和普通民众没有共同语言,我们平日只关注收入分配上的两级分化,我提醒大家注意,我们的学术上,也早已出现严重的文化水平两级分化了。

不要忘了,文化是渗透在一个民族的全体民众的骨头里,流淌在全体民众的血液中的,文化的振兴,同样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我认为,文化甚至和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有莫大关系,到了一定程度,文化上贫瘠的民族,很难有真正的发展。经济上我们现在讲求可持续发展,其实文化上也需要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重新拾起祖宗的那份家业,重建秋风中的那间老房,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所有这一切,将不会在这十年内完成;

所有这一切,将不会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完成;

所有这一切,甚至不会在这个世纪内完成。

但是,让我们开始吧!

而我们要做的第一步,第一件事,就是首先那树立起正确审视亚洲文化圈的邻国文化的态度,以宽广的心胸学习别国的长处,以客观的立场对待国间的争端,以平和的姿态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更重要的,以“卧薪尝胆”的毅力做到文化建设上的坚持。

哪怕我们公务缠身,哪怕我们并非学者,至少,我们应该在有机会和有时间的时候,多多少少去学习和关注一下文化上的事情,做到不厌烦,不间断。这样的努力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对自己,学习文化可以增长素质,修身养性,对你的孩子,子孙后代,可以起到言传身教的启迪,为他将来的发展营造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家庭空间。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的中华文明,真正重新崛起于世界,散发出照耀整个世界的光辉时,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有资格骄傲的向世界宣布: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那么,我们现在,做到了吗?

转载请注明原创作者——闫鑫

声明一下,这是我替我朋友转的文章,我本人对此毫无研究,所以不能发表任何观点。我的朋友叫闫鑫,转载请注明

 
最后更新: 2014-02-04 17:38:35
  • 评判这条信息 - 欢迎发表意见/建议 : 劝君莫谈五千年 - 谈谈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 必须填写的信息

    优秀信息 分类错误 违禁信息 垃圾信息 过期 其它

    姓名: *
    详细内容: *
    联系电话: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网址URL:
    验证码:*
    passcode

搜索相关: 节日用品 - 玩具 - 读书、学习 - 慈善事业 - 乐器 - 星座、命理、风水 - 娱乐设施 - 宠物及用品 - 娱乐、休闲 - 幽默、笑话 - 钓鱼 - 探索、发现 - 个人主页 - 其他 - 娱乐产品代理

©2024 孙悟空